让因为抑郁、焦虑等心理问题而休学的孩子复学并非一件容易事。
“孩子得了抑郁症,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。家庭、学校、社会这三个大环节,至少有一个可能在某些方面对孩子成长不利。因此,这三个环节都需要参与进来,才有可能真正让孩子有治愈的机会。”广东省人民医院/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何红波说道。
家长纠结于“孩子没有完全康复要不要送回学校”,医生呼吁“在校园中康复实现真正治愈”,学校困于安全、考核与关怀的困境,而孩子们则在药物副作用、对上学的恐惧和期待之间挣扎……这是一张需要多方作答的考卷。
复学营这种模式可复制、可推广吗?家校社医等环节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打磨优化,为更多孩子铺就更稳健的返校之路?南都校探发出五问。
一问:复学营,能复制吗?
“复学营让我的生活充实,不会每天一想到要上学就会很焦虑。”
展开剩余89%“在复学营里我感觉很放松,不用考虑对错,也不用考虑别人的看法。”
“复学营能让我更明确未来方向,更好地应对因短时间未上学而产生的问题。”
……
今年8月,广东省人民医院/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与“渡过”心理平台(一家专注青少年抑郁家庭支持的机构,以下简称“渡过”)在广州联合举办为期6周的公益复学营,面向正在因心理问题休学的中学生。目前,复学营70%的孩子已经回到学校。
休学的孩子走进复学营活动。
复学营这个全新探索,能否沉淀为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成熟模式,为更多深陷迷茫的学生与家庭送去希望呢?
“说实话,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。”何红波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,在开展这个项目之前,他并不确定能否成功、会有多大风险。“但复学难的问题就摆在面前、显而易见,于是我们就做了这次尝试。但下一步,能不能推广、如何推广、能否被相关部门认可,我也不确定。”
“这个模式如果探索好了,推广其实非常有意义。不过距离真正全面铺开,我觉得还是要很长时间。”广东省人民医院/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公共卫生事业科主任王诗镔说道。
据介绍,精卫中心一直与教育部门有密切合作。比如,和广州市教育局共同参与制订《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》,与区教育局开展“医教联动”。目前,医院还正在开展校园心理教师“跟岗”项目,由越秀区教育局选派校园心理教师,进入省医精神科及心理治疗一线进行临床见习,参与实践培训;与越秀区教研院联合开发一系列健康心理学方向的专题课程,进一步强化学校心理服务的专业支撑。
但王诗镔也坦言,即便在广州,各个区的精神卫生医疗资源并不均衡,对于资源较弱的地区而言“开展合作有难度”。“要想真正推广,需要做大量的底层工作,包括体系建设、人才培养、机制建立。”
对此何红波表示,接下来,广东省人民医院/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还将与相关政府部门、学校、社会机构等加强联系和沟通,完善诸如管理、收费、认可度等方面的细节问题。
二问:孩子带病复学,学校愿意吗?
面对因心理问题休学后希望复学的学生,学校虽依法必须接纳,内心却充满现实的担忧。
广州两所中学的校长李航、余明均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,学校始终希望孩子能平安、顺利地回归校园;但面对这类孩子,“完全没有担心,那是假的”。学校最怕的就是孩子在校发生极端行为,对自己造成伤害,同时也引起其他同学的心理恐慌。
余明举例说,曾有一名未康复的躁郁症学生被家长强烈要求返校,结果仅两天后就拿凳子砸伤同学,“这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学生和家长的责任?很难说清”。
除了安全风险,学校也面临管理上的挑战。余明指出,部分家长对学校缺乏信任,甚至不愿带孩子做专业诊断,认为这是“黑历史”,反而与学校对立。李航同样关注到家长信任问题,他希望家长能充分信任学校,如实告知孩子的真实状况,以便老师的关注和教育更有针对性。
休学的孩子走进复学营活动。
在返校衔接机制上,多数学校要求家长提供医疗机构开具的“复学评估证明”,但学生返回校园后的持续支持体系仍处于缺位状态。
“目前学校的支持差异很大。有的学校比较理解,能够提供一些弹性的安排;有的学校则比较僵化,要求孩子必须全勤、必须完成所有作业。家长在这个问题上也常常犹豫,不知道要不要把孩子的情况如实告知学校。”“渡过”CEO李香枝说道。
李航表示,学校目前已针对复学学生推行“一生一案”的个性化辅导机制,由班主任详细记录学生情况、在校表现及辅导过程。但要想在帮助孩子适应校园生活的同时,平衡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,仍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。
“我们理解,老师同样面临考核压力,出勤率、学业成绩都是学校关注的指标,”家长杨婷表示,“我女儿复学过程中遇到很多愿意帮助她的老师和学校领导,他们经常鼓励孩子,也尽力回应我们的需求。但他们并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——他们缺少明确的指引和抓手。”
余明所在的学校,曾尝试在校内设立“过渡性支持空间”,由专业社工驻点,为学生提供心理陪伴和活动引导。实践证明,复学的孩子在这个空间里能较快地重新融入校园。然而,资金短缺是导致这类项目难以持续的重要原因。“学校虽然可以提供场地,但每一位社工都需要支付工资,但这笔费用谁来承担?”
三问:能否设立“特殊学校”?
建设一所专门面向心理问题孩子的学校,是否可行呢?这是在复学营的家长座谈活动中,家长们力荐的建议。不少家长提出,希望能为这些情绪敏感、需要特殊关爱的孩子创设一个更具支持性的成长环境。
但何红波医生认为,设立“特殊学校”并不一定好。孩子走出校园之后会不会被歧视?高校、工作单位也要设置特殊通道吗?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解决。他更主张普通学校应建立更包容的机制,例如“弹性上学”“心理支持绿色通道”“作业减量”,帮助学生适应校园生活。
休学孩子参加复学营的艺术疗愈活动。
“我们不是不愿接纳复学学生,而是需要在规范与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。”余明强调,建设一条通畅的复学路,需要依靠“家校医社”协同机制。如果仅凭学校单打独斗,缺少了家长的理解、社会专业力量的支持,以及可持续的资源投入,这条更平稳通畅的复学之路,将难以可持续地长久铺就下去。
四问:家长的改变多少才足够?
家庭观念的转变也并非一朝一夕可成。何红波医生指出,尽管不少家长口头上表示“健康最重要”,却仍难以真正体会孩子所承受的心理痛苦。“一些家长容易认为孩子生病是因为‘过于脆弱’,甚至会在言语表情中流露出‘恨铁不成钢’的情绪。”
广东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(心身医学科)主任谢永标医生进一步分析称,多数家长在孩子身体健康时,往往忙于应对日常生活与工作压力,鲜少主动关注青少年心理发展及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。很多家长甚至并未意识到,科学养育同样需要专门学习。而随着孩子年龄增长,家庭教育调整的窗口期逐渐收窄,改变的机会愈少,难度也日益加大。
从家庭支持角度来看,何红波医生建议,休学期间,家长可重点帮孩子建立规律作息,打破“昼夜颠倒”的无序状态;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,“哪怕每周只出门两三次,都是重要的进步”;支持孩子培养兴趣爱好,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填补生活空白,重建自我价值感。
他还特别强调,对于轻中度情绪障碍的青少年,运动疗法应作为首选干预方式,通过适度运动释放负面情绪、调节身心状态;而充足的睡眠同样关键。“高中生每天应保障8小时睡眠,实际上许多孩子甚至难以达到6.5小时。”
五问:各方力量如何从“尴尬地带”走向“有效协同”
南都N视频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,面对复学,目前社会上更多的是“自下而上”的探索,而非“自上而下”的制度设计。复学因此成为了一个“尴尬”地带——医疗的边界到症状稳定为止,家庭的能力到情感支持为止,学校的责任到复学证明为止。
在李香枝看来,最理想的资源组合应该这样:孩子有好的医生和心理咨询师,父母也能得到咨询支持或者家庭治疗;学校里有弹性的支持机制,班主任和心理老师能随时关照;孩子自己还能够通过运动、宠物或者兴趣爱好得到支撑。“这样的案例是有的,但并不多见。”
从“尴尬地带”走向“有效协同”,需要的是多方协作的扎实推进。
一些社会机构正尝试提出可操作的建议,为家庭和学校之间提供沟通基础。比如,“渡过”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份系统的与学校进行协商的建议,主要涵盖这些方面:
首先,考虑到部分学生因药物反应或作息调整等原因难以保证全天在校,建议实施分阶段弹性考核制度,例如暂时实行半日制上课,允许其逐步适应学校节奏。
其次,呼吁建立学业缓冲机制,针对完美主义倾向明显、考试焦虑严重的学生,允许学生根据当前状态选择完成部分作业(如50%或80%),或暂时免除月考、随堂测验等压力源,以减轻心理负担。
同时,构建系统化的心理联动支持机制。包括为复学学生建立专项心理档案并安排心理老师跟进;成立由心理老师、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参与的联动小组;设立应急响应机制,确保学生在出现剧烈情绪波动时能够获得即时干预。
此外,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允许学生走读,以便家庭能够提供更及时的情感支持与陪伴。
在医疗领域,目前针对青少年复学评估尚缺乏统一的临床指南。为提升复学支持的系统性与专业性,何红波医生透露,医院正筹备设立“复学评估门诊”,并与有需求的学校合作,致力于推动复学流程走向标准化与专业化。他还呼吁,加强心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,逐步完善临床心理学学科架构与规范化培训机制。
李航也呼吁,各级心理评测更加专业精准,“很多孩子在复学时评估写着‘建议返校’,但有的连一天都坚持不了”。如果各类测评能更加专业,就可以让学校更精准地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具体需求,提前做预防、引导工作。
他还希望,教育行政部门能出台专项指引,明确复学学生的请假流程和学分修习要求,避免因治疗缺勤影响毕业。
复学的真正意义,或许从来不只是重返课堂这么简单。它关乎一个孩子如何带着尚未痊愈的创痛,重新学习信任、交往与自我接纳;更关乎我们所有人,能否构建起一张柔软而坚实的网,托住这些正在经历风雨的年轻生命。
“不仅要家、校、社、医联合,媒体也要一起参与。媒体和公众人物能减少心理疾病污名化,让心理健康成为家常话题。”谢永标医生全程参与此次复学营项目的谋划、启动、执行全过程,他如是说道。
本次复学系列专题,仅仅只是一个引子。接下来,南都校探将持续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,为构建更有温度、更具韧性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生态,持续传递观察与思考。
(注:文中李航、余明、杨婷均为化名)
策划:王卫国 李阳
统筹:尹来 游曼妮 王诗琪
采写:南都N视频记者 王诗琪 孙小鹏 杨晓彤
视频:蔡文茵 罗雪纯
设计:何欣
发布于:广东省大时代资本-炒股配资找配资-股票网炒股配资开户-炒股配资平台知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